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市全力构建“工”字形产业带
图为某公司员工正在进行产品外观检查。
打开新乡版图,山河脉络分明,平原广袤无垠,构成了区域地理的重要基底,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和资源支撑。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构建‘工’字形产业带”的战略目标,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我市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务实之策。
何谓“工”字形产业带?一则建设北部工业走廊,立足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食品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二则建设南部工业走廊,推动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着力壮大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三则建设中部工业走廊,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化工等产业,实现主城区与新乡县、延津县联动发展。
北部挺脊梁,南部展襟怀,中部聚动能,“工”字形产业带无疑是推动功能互补、发展共进的“大写意”,使得我市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在笔墨间浑然天成。“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需要全市上下一盘棋,聚焦重点、精雕细琢、久久为功。”新乡学院经济学院博士葛林认为。
坚持规划引领,增强系统性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规划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工”字形产业带上,涉及县(市、区)面积约占全市的73%。构建什么样的“工”字形产业带,如何建设“工”字形产业带,首先要以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在葛林看来,“工”字形产业带不是“摊大饼”,不是“拉郎配”,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要长成“巨人”,而是要以盘活存量为主,形成多节点、组团式的空间布局。他建议,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科学编制“工”字形产业带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推动各项规划有机衔接、深融互促。
位于郑新一体化“腰部”的新乡县,处于中部工业走廊之中。该县正以先进的理念、一流的水准,编制中部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建立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多规合一的高水平规划体系,推动“三个片区”“四个组团”融入“工”字形产业带,确保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建设。
居于郑州、新乡、焦作三地中心位置的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坚持整体规划理念,建立规划协同机制,打破现有行政区域限制,编制南部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梳理发展基础、明确产业定位、优化空间布局。
在北部工业走廊之上的凤泉区,正在编制面积达11.71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省级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42平方公里的新北产业开发区,同时强力推进部分工业土地收储工作,促进土地要素与产业发展相适配。
推进交通先行,实现一体化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是“先行官”。
在高速公路方面,兰封高速具备通车条件,安罗、长修等4条高速年内将建成通车,京港澳高速新乡新区站建成使用,辉鄄、郑辉等项目正加紧进行前期工作。
可以想见的是,再过几个月,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33公里,是“十三五”末的2.37倍,高速站口由目前的14个增加到40个,实现县县双高速、主要乡镇全覆盖的目标。
普通公路方面,依托现有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打通“断头路”,实现城市环路与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有效衔接。持续推动新新、新卫、新延、新获等一体化发展,在现有“一主一副”交通通道的基础上,实现更便捷更高效的互联互通。
从地图上看,原阳县中心城区的解放路,如果向西打通,便连接了平原示范区的站前路、黄河大道,接着一路向西直通获嘉县的同盟古镇。“畅通交通循环,必须打通物理空间的‘堵点’,我们正协同市公路部门和平原示范区,把解放路西延工程作为打通南部工业走廊的关键性工程来抓,合力攻坚、倒排工期,确保早日建成投用。”原阳县县长岳永鹏说。
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网网互联、路路互通,必将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流动,提升“工”字形产业带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产业协同,打造新高地
“工”字形产业带上的工业经济,根基厚实,各有特色,其中“规上”工业规模占全市总量的83%。可以说,产业带隆起来、强起来,“制造强市”建设就有了坚实的支撑、澎湃的引擎。
看北部,辉县市形成了以长城铸钢、腾飞机械、前进重工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也拥有米多奇、星河生物、九月天等食品产业龙头;卫辉市现有食品制造企业50家,新材料企业7家,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打造百亿元级食品制造产业集群、50亿元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凤泉区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实施了19个工业项目。
太行山绵延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既是我市的北部生态屏障,也是承载融合发展的重要动脉。传统企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技术迭代、装备升级、产品焕新,既稳住现有工业“家底”,也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望南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汽车零部件融入全球产业链,基因工程蓄势待发,现代化工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企业为例,南部工业走廊区域内有九多肉多、雨轩、千味央厨、连福记、京新食尚等,进入“规上”的工业企业达85家,占全市比重约30%。
有专家认为,到2026年这一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南部工业走廊上的县(区)要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优势,在科创平台、检测检验、人才团队等方面实现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观中部,工业规模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新乡县和延津县的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分量十足,但主城区产业规模偏低,对全市经济大盘的拉动力和贡献度需要提升。
中部工业走廊承北接南,是带动全市发展的枢纽带、动力轴。只有做大做强主城区,中部工业走廊方能更好地舞起来。要发挥主城区的科技、教育、商业、人才等优势,强化产业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三廊相连,成骨架、聚势能、向未来。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自觉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把美好蓝图变成行动方案,把行动方案化为生动实践,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走好每一程,真正当好建设“工”字形产业带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